|
|
图6-1 化粪池 |
图6-2 龙化变1#主变 |
|
|
图6-3 1#主变下事故油坑 |
图6-4 龙化变2#主变 |
|
|
图6-5 进线终端塔 |
图6-6 事故油池 |
|
|
图6-7 变电站半户内布置 |
图6-8 站区绿化 |
|
|
图6-9 塔基恢复情况 |
图6-10 塔基恢复情况 |
电磁环境监测 |
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 监测因子:工频电场、工频磁场、无线电干扰。 监测频次:在工程正常运行工况下测量一次。 |
监测布点及测量方法依据《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》(HJ/T24-1998)、《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、变电所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》(DL/T988-2005)、《高压架空输电线、变电所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》(GB/T7349-2002)。 监测布点见附件6。 (1)工频电场、工频磁场监测 变电站工频电场、工频磁场监测:在110kV龙化变电站四周围围墙外5m处布点,测量距地面1.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。 输电线路敏目标工频电场、工频磁场监测:选择在敏感目标建筑物靠近输变电工程的一侧,且距离建筑物不小于1m处布置监测点。 (2)无线电干扰监测 在变电站四周围墙外20m处、输电线路边导线投影外20m处布点,测量距地面高1.5m处、频率为0.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值。 |
续表7 电磁环境、声环境监测
电磁环境监测 |
监测单位、监测时间、监测环境条件 验收监测单位: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。 监测时间:2016年11月11日。监测报告见附件3。 验收监测期间环境条件:验收监测期间气象条件见表7-1。由表7-1可知,监测期间气象条件符合监测规范及仪器使用要求。 表7-1 监测期间气象条件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监测仪器及工况 (1)监测仪器 工频电场、工频磁场监测仪器见表7-2、无线电干扰监测仪器见表7-3。 表7-2 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监测仪器
表7-3 无线电干扰监测仪器
|
续表7 电磁环境、声环境监测
电磁环境监测 |
(2)监测期间工程运行工况 验收监测期间,本工程按设计电压等级正常运行,运行工况见附件7。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监测结果分析 本工程工频电场强度、磁感应强度监测结果见表7-5,无线电干扰监测结果见表7-6。 表7-5 工频电场强度、磁感应强度监测结果
|
续表7 电磁环境、声环境监测
电磁环境监测 |
监测结果分析 续表7-5 工频电场强度、磁感应强度监测结果
|
续表7 电磁环境、声环境监测
电磁环境监测 |
监测结果分析 表7-6 无线电干扰监测结果
|
续表7 电磁环境、声环境监测
电磁环境监测 |
监测结果分析 变电站围墙外5m处工频电场强度为4.02×10-3~9.77×10-2kV/m,磁感应强度为5.42×10-2~6.06×10-1μT;输电线路周围环境敏感目标工频电场强度为4.83×10-3~7.15×10-2kV/m,磁感应强度为1.68×10-1~2.15μT,符合《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》(HJ/T24-1998)中居民区工频电场强度4kV/m,工频磁感应强度0.1mT(100μT)的标准限值要求,也符合《电磁环境控制限值》(GB8702-2014)规定的电场强度4kV/m和磁感应强度100µ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。 无线电干扰监测结果表明,频率为0.5MHz时,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场强为35.2~40.7dB(μV/m),符合《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》(GB15707-1995)规定的110kV电压等级的无线电干扰限值标准要求(46dB(μV/m))。 |
续表7 电磁环境、声环境监测
声环境监测 |
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 监测因子:等效连续A声级。 监测频次:2次/天,昼间和夜间各1次,监测时间一天。 |
|||||||||
监测布点及监测方法 变电所和输电线路环境敏感目标噪声监测布点、监测方法依据《声环境质量标准》(GB 3096-2008); 变电所厂界噪声监测布点、监测方法依据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(GB 12348–2008)。 |
||||||||||
监测单位、监测时间、监测环境条件 监测单位、监测时间、监测期间环境条件同电磁环境监测。 |
||||||||||
监测仪器及工况 (1)监测仪器 噪声监测仪器见表7-7。 表7-7 噪声监测仪器
(2)监测期间工程运行工况 验收监测期间,本工程按设计电压等级正常运行,运行工况见附件7。 |
||||||||||
监测结果分析 本工程变电站厂界噪声、变电站及输电线路敏感目标噪声监测结果见表7-8。 监测布点位见附件6。 |
续表7 电磁环境、声环境监测
声环境监测 |
监测结果分析 表8-9 噪声监测结果
|
续表7 电磁环境、声环境监测
声环境监测 |
监测结果分析 噪声监测结果表明,110kV龙化变电站厂界昼间噪声为51.6~52.8dB(A),夜间噪声为48.1~49.6dB(A),符合《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》(GB12348-1990)Ⅲ类标准的要求,也符合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(GB12348-2008)3类标准要求。 110kV龙化变进线线路环境敏感目标昼间噪声为42.6~51.3dB(A),夜间噪声为37.2~44.6dB(A),符合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》(GB3096-93)3类标准要求,也符合《声环境质量标准》(GB3096-2008)3类标准要求。
|
施工期 |
生态 影响 |
(1)自然生态影响 110kV龙化变电所位于杭州龙化集团厂区内,调查范围内无生态敏感目标,不涉及珍稀野生、需要特殊保护的动、植物和水生生物。本工程线路工程主要处在工业园区,调查范围内无生态敏感目标,不涉及珍稀野生、需要特殊保护的动、植物和水生生物。工程建设未改变当地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。因此工程建设自然生态影响较小。 (2)农业生态影响 经调查,本工程变电所位于杭州龙化集团厂区内,占地2886m2;输电线路塔基共56基,永久占地344m2;工程占地主要为农地及建设用地,工程占地不可避免改变了土地利用性质,但建设单位按规定交纳了土地征用补偿金。 工程施工对周围农作物造成影响;对受损的青苗,建设单位按政策规定进行了经济补偿。 工程施工结束后,施工单位对施工道路等临时占地进行了平整、清理、恢复。现场调查未发现工程建设破坏当地农业灌溉系统等现象。 在采取补偿措施后,工程建设对农业生态影响较小。 (3)生态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,建设单位对工程占用耕地采取了补偿措施;工程施工临时占地已按原有的土地功能进行了恢复。所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、植物措施、临时措施、管理措施等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。因此,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。本工程周围生态现状见图8-1~图8-2。 |
|
|
图8-1 变电站周边生态情况 |
图8-2 变电站周边生态情况 |
|
|
|
|